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南沙区 > 黄阁镇 > 正文

一个“黄阁佬”与他镜头下的家乡变迁

| 【记者 钟依琼】 【编辑 小明】 受访者供图 | 2021-12-02 00:34:45




历经四载,今年4月,《黄阁镇志》出版了。在黄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的当下,这样一本厚重文献资料的问世,具有独特的意义。书中记载了黄阁古今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正如序言写道:“千百年来,黄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绎出一部黄阁人拓荒垦地、兴家创业的沧桑史话。”

除了翔实的史料,《黄阁镇志》里的照片更是生动直观地展现出黄阁之变。当中麦胜天拍摄的图片,尤以风土人情方面见长,如他镜头下的黄阁大榕树、民间私伙局、民间艺术巡游、老屋古巷、社公、四大村救火用的水柜等等,无不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日前,麦胜天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麦胜天(受访者供图)


《黄阁镇志》配图


20世纪60-70年代黄阁繁盛一时的农副产品收购地“大棚仓”(麦胜天摄)


麦胜天目前是黄阁中学的副书记,也教书法,从教至今已有40年。他参与编写过《黄阁古今》《南沙大全》等,是广州市作家协会的一员;业余时间喜欢游逛黄阁旧迹,琢磨老物件、旧农具等等。2018年,当黄阁中学的姊妹学校来访,麦胜天带着客人们探访黄阁古村落莲溪,介绍黄阁宋代开村的历史、海头的地理位置、炮楼的来源、天后庙的情况等,颇似旧时通晓本庄古今历史、熟悉本庄人事变迁的“长老”。


麦胜天的微信昵称叫“黄阁佬”,这个略微带点俏皮、自谑的称谓,是他对于自己能悉数家乡历史点滴的自信,也是他对脚下这方土地天然的亲近与深沉的眷恋。


以下是麦胜天的自述。


 

教书 摄影 写作

我未满18岁便参加了工作,在黄阁坦尾小学任班主任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那是1981年。后来兜兜转转了几个地方,但都与教育相关。


一开始接触到摄影是1980年在广州师范学校念书的时候,物理老师开设了摄影兴趣班,他带我们用黑白相机拍摄,晚上在物理实验室冲洗相片,什么显影液、定影液,至今记得。



新海沙公堡涌夕阳(麦胜天摄)


关于黄阁影像的拍摄,应该是在1995年调至黄阁教育办公室的时候开始的。那时经常在共青团和少先队中组织相关活动,会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资料。我记得那时还用影像搞了一个《小队员大寻根》的少先队体验教育课题,获得广东省比赛的一等奖。



麦胜天的拍摄器材


21世纪初,我受当时担任黄阁镇副镇长的麦旺发邀请,一起参与整理黄阁麒麟文化,两人萌发编写一本介绍黄阁的小册子的意愿。后来又邀请张瑞霞老师参与这个工作。我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在漫长的岁月中,黄阁留下了许多深沉厚重的历史足迹。我们寻觅历史的足迹,记住乡愁,重温世代相传祖训,试图寻找传统文化基因。2006年底,我们三人合作编写的20万字的《黄阁古今》问世。


之后,我陆续参与了黄阁麒麟文化展示馆的资料编辑,以及《南沙大全》《黄阁教育,芳华尽现》《腾飞的南沙教育》《麒麟与黄中》《悦山读本》《黄阁镇志》等地方文献史料的编写。其他时间,有时写一些散文,写一些古体诗和新诗。



参与编写的部分文献书籍


 

黄阁镇这些年

所谓十年人事几番新。近几十年黄阁是随着中国的历史巨变而变迁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彻底改变了黄阁的风貌。不必说昔日的万顷农田尽变繁华闹市,单是乌洲村全部搬迁,变成丰田汽车城三期,可见其中一斑。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责任田承包给农户,黄阁人过的还是地道的农民生活。犁田、莳田、割禾、晒谷、种蔗、埋蔗泥、斩蔗、养猪、捕鱼、种菜、担柴……到1983年,四大村和外围村才陆续自建水塔和搞自来水供应……



黄阁留东村农民(麦胜天摄)



乡下人家(麦胜天摄)


现在随处可见男女老少在公园和人行道上锻炼身体,但1990年之前,黄阁是没有公园的,如果你去马路跑步健身,会有好多人说你“食得饱”“得闲无事干”。



南涌口村的小桥(麦胜天摄)



水牛(麦胜天摄)


上世纪80年代,黄阁还保留有小艇、客渡等交通工具。1984年2月,市桥至南沙公路(市南公路)通车,结束了黄阁有史以来交通只靠水路的历史,那时的家庭普遍有的是自行车。90年代起,人们开始骑摩托车。而现在,地铁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黄阁东里村东涌尾沙田变地铁(麦胜天摄)


饮食方面,以前逢年过节和喜庆宴席才有机会品尝的海鲜、猪肉等佳肴美食,现在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还有房屋的变化,人们着装档次和款式的改变等等,与改革开放之初确实是天渊之别。


 

如何拍摄好一张照片?

拍摄就像钓鱼,需要经验、时间、耐心、想象和构思。可以说,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至少有一个故事。有时拍摄不一定要带相机,可以先去踩点观察,确定了合适的拍摄点和拍摄时间再带相机去拍。


例如要拍摄黄阁大山乸,我先后在大山东南西北和山上山下等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了拍摄。拍摄地点不下10个,拍摄次数不下10次。然后对拍摄的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最后才选定一张图片在《黄阁镇志》上使用。可以说,编写《黄阁镇志》的时候,拍摄图片与编写文案所用的精力是相等的。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