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专题|12年,他和这群特殊学生处成了“一家人”
| 【记者 陈亨攀 见习记者 钟依琼】【编辑 严直高】 | 2021-09-11 23:55:35
“阿文啊,工疗站的学员都存在智力残疾的,怎么搞啊?”朋友听说做事一向雷厉风行的曹耀文要去工疗站,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我就跟他说,人得要学会转变。”曹耀文悠悠地回忆道。12年工疗站的坚守,让曹耀文对于如何跟这群特殊的学生相处,显然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爱心、耐心、细心”。
HAPPY TEACHER'S DAY

△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慈善会副会长、南沙区黄阁镇康园工疗站副站长曹耀文。

曹耀文,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慈善会副会长、南沙区黄阁镇康园工疗站副站长,今年57岁。他曾是一名民办学校教师,有过长达23年的小学任教生涯。2010年,黄阁镇康园工疗站正式成立,曹耀文辗转来到此处工作,至今已有12年。从小学到工疗站,工作位置、教学内容都发生转变,但不变的是他教师的身份,以及对教育、学生的那颗热忱的心。
HAPPY TEACHER'S DAY 黄阁镇康园工疗站2010年5月建站,是一间非盈利的公益性服务机构,目前接收了30多名精神、智力残疾人。工疗站主要培养学员的自主生活能力和基础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更好地适应社会。 

黄阁镇康园工疗站多年工作考核成绩优异。

从“麻雀小学”到工疗站
上世纪80年代初,19岁的曹耀文高中毕业。那时蕉门村的高中毕业生不到10个,赶上村小要换一批新老师,学校极力留下了他。就这样,曹耀文便进了蕉门小学当起了一名教师。“我当时还想过应征入伍,锻炼一下自己。书记说如果我走了,谁来教村里的学生呢?所以我就留下来了。”曹耀文笑着说道。
一开始,曹耀文负责教三年级的数学,同所有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浑身干劲的他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在他的辅导下,学生参加镇里的奥数比赛,捧回了一等奖、二等奖的奖状,上面写着学生和他的名字。曹耀文说,这是他感到特别骄傲的事情。
“当时的蕉门小学人很少,全校不到100个学生。”曹耀文这一干就是23年,深耕村小教育,在此度过了他最灿烂的青春年华。
2006年,黄阁镇包括蕉门小学在内的7所乡村小学撤校并点,组成了现在的麒麟小学。曹耀文随同转至麒麟小学,当了两年的代课老师。后来几经变动、机缘巧合,于2010年落脚于工疗站。

康复一个人,幸福一家人
12年工疗站的坚守,曹耀文对于如何跟这群特殊的学生相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爱心、耐心、细心”。
一开始,曹耀文并非没有顾忌,他担心自己会忍不住发脾气。后来,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以及日复一日的接触,他发现工疗站的学员只是比普通人更需要充满支持和接纳的环境而已。于是,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心态也慢慢平和下来。
谈到在工疗站教学与以往在学校教学的区别,曹耀文说,学校里,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有时候一些知识点只需要讲一遍,学生们就能掌握。但在工疗站,一个知识点往往需要你反反复复地讲,“今年讲的,可能明年还要再讲一遍。”这便要求老师具有极强的耐心。“但经过反反复复的教学和训练,学员整体的记忆力和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很有礼貌”是许多到访者对工疗站学员最深刻的印象。
除了基本生活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工疗站还尤为注重学员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塑造。“我们会引导他们,看到熟悉的人,主动喊他人名字。不熟悉的人,可以点点头、挥挥手、微笑一下。”曹耀文说道。
曹耀文告诉记者,原来指导学生在奥数比赛和统考中获得好成绩,是自己作为老师最大的安慰。在工疗站工作,最大的满足感有时候只是学员家人的一个欣慰满意的微笑。“康复一个人,幸福一家人”。
据悉,工疗站开办至今,已有3名学员从工疗站“毕业”,自食其力,重返社会实现了就业。

△工疗站学员进行简单手工劳动。

工疗站学员练习手语舞蹈。

我们是“一家人”
工疗站的工作并不轻松。除了日常的教学监督,站内的四个老师还要敦促学员按时服用药物、跟踪观察每个学员的精神状况,每日记录存档。

△每个月9号是工疗站一个月最忙的时候,两个老师正在认真备药。
有些学员不愿意吃药,曹耀文便“以身作则”。“我自己现在年纪大了,有糖尿病,每天也要按时吃药。我就告诉他们,糖尿病现在还无法痊愈,你们的病也一样,但只要坚持服药,我们就可以保证病症平稳、不发作。”
谈到如何看待自己与学员之间的关系,曹耀文毫不犹豫地说:“我把他们当朋友。”相信只要付出爱心、耐心和细心,学员也会发自内心感受到这种情感的流动。
采访最后,曹耀文想了想又补充说:“我们也像一家人,我们中间好像是没有墙壁、没有隔阂的。”

△采访过程中,学员们从篮球场回来。其中一个学员如交警般示意过往车辆暂停,等大家通过。

黄阁镇康园工疗站四位老师。
在传统的学校之外,像曹耀文和他同事们一样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数量不占多数,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师群体。他们用“爱心、耐心、细心”,拥抱了另一群亟需教育和关怀的群体。力量微弱,却如星辰般耀眼。
请欣赏工疗站“小朋友”的手语舞——《听我说谢谢你》
祝各位默默耕耘的老师教师节快乐!送给你小心心,送你花一朵!
“阿文啊,工疗站的学员都存在智力残疾的,怎么搞啊?”朋友听说做事一向雷厉风行的曹耀文要去工疗站,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我就跟他说,人得要学会转变。”曹耀文悠悠地回忆道。12年工疗站的坚守,让曹耀文对于如何跟这群特殊的学生相处,显然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爱心、耐心、细心”。
△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慈善会副会长、南沙区黄阁镇康园工疗站副站长曹耀文。

黄阁镇康园工疗站多年工作考核成绩优异。

上世纪80年代初,19岁的曹耀文高中毕业。那时蕉门村的高中毕业生不到10个,赶上村小要换一批新老师,学校极力留下了他。就这样,曹耀文便进了蕉门小学当起了一名教师。“我当时还想过应征入伍,锻炼一下自己。书记说如果我走了,谁来教村里的学生呢?所以我就留下来了。”曹耀文笑着说道。
一开始,曹耀文负责教三年级的数学,同所有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浑身干劲的他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在他的辅导下,学生参加镇里的奥数比赛,捧回了一等奖、二等奖的奖状,上面写着学生和他的名字。曹耀文说,这是他感到特别骄傲的事情。
“当时的蕉门小学人很少,全校不到100个学生。”曹耀文这一干就是23年,深耕村小教育,在此度过了他最灿烂的青春年华。
2006年,黄阁镇包括蕉门小学在内的7所乡村小学撤校并点,组成了现在的麒麟小学。曹耀文随同转至麒麟小学,当了两年的代课老师。后来几经变动、机缘巧合,于2010年落脚于工疗站。

12年工疗站的坚守,曹耀文对于如何跟这群特殊的学生相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爱心、耐心、细心”。
一开始,曹耀文并非没有顾忌,他担心自己会忍不住发脾气。后来,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以及日复一日的接触,他发现工疗站的学员只是比普通人更需要充满支持和接纳的环境而已。于是,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心态也慢慢平和下来。
谈到在工疗站教学与以往在学校教学的区别,曹耀文说,学校里,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有时候一些知识点只需要讲一遍,学生们就能掌握。但在工疗站,一个知识点往往需要你反反复复地讲,“今年讲的,可能明年还要再讲一遍。”这便要求老师具有极强的耐心。“但经过反反复复的教学和训练,学员整体的记忆力和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很有礼貌”是许多到访者对工疗站学员最深刻的印象。
除了基本生活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工疗站还尤为注重学员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塑造。“我们会引导他们,看到熟悉的人,主动喊他人名字。不熟悉的人,可以点点头、挥挥手、微笑一下。”曹耀文说道。
曹耀文告诉记者,原来指导学生在奥数比赛和统考中获得好成绩,是自己作为老师最大的安慰。在工疗站工作,最大的满足感有时候只是学员家人的一个欣慰满意的微笑。“康复一个人,幸福一家人”。
据悉,工疗站开办至今,已有3名学员从工疗站“毕业”,自食其力,重返社会实现了就业。
△工疗站学员进行简单手工劳动。
工疗站学员练习手语舞蹈。

工疗站的工作并不轻松。除了日常的教学监督,站内的四个老师还要敦促学员按时服用药物、跟踪观察每个学员的精神状况,每日记录存档。
△每个月9号是工疗站一个月最忙的时候,两个老师正在认真备药。
有些学员不愿意吃药,曹耀文便“以身作则”。“我自己现在年纪大了,有糖尿病,每天也要按时吃药。我就告诉他们,糖尿病现在还无法痊愈,你们的病也一样,但只要坚持服药,我们就可以保证病症平稳、不发作。”
谈到如何看待自己与学员之间的关系,曹耀文毫不犹豫地说:“我把他们当朋友。”相信只要付出爱心、耐心和细心,学员也会发自内心感受到这种情感的流动。
采访最后,曹耀文想了想又补充说:“我们也像一家人,我们中间好像是没有墙壁、没有隔阂的。”
△采访过程中,学员们从篮球场回来。其中一个学员如交警般示意过往车辆暂停,等大家通过。
黄阁镇康园工疗站四位老师。
在传统的学校之外,像曹耀文和他同事们一样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数量不占多数,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师群体。他们用“爱心、耐心、细心”,拥抱了另一群亟需教育和关怀的群体。力量微弱,却如星辰般耀眼。
请欣赏工疗站“小朋友”的手语舞——《听我说谢谢你》
祝各位默默耕耘的老师教师节快乐!送给你小心心,送你花一朵!